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0805)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以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应用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通过硕士阶段学习, 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熟悉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能独立展开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工作。
研究方向
材料科学与工程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Betway必威西汉姆联(以下简称“Betway必威西汉姆联”)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专业方向之间是学科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及结构、制备及加工、性质及使役性能四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以及材料与构件的生产制备技术、加工工艺及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本学科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为基础,以机械、电子、计算机、生物、能源、资源与环保等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其研究领域涉及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具有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对各类材料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技发展的牵引以及社会需要的推动下,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正不断扩大,涉及材料的边缘学科将不断出现。整体来看,材料科学与工程正朝着“大材料”的方向发展。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介电超晶格及其微结构材料与器件
介电、铁电薄膜与集成器件
人工带隙材料
半导体超晶格与光电器件
全氧化物异质结构与器件
纳米材料与纳米电子学
新型功能无机非金属材料
微结构材料的设计
材料设计中的高性能计算
信息存储材料与器件
低维纳米材料的控制合成和组装
低维纳米材料的高分辨表征
纳米光子学材料
材料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储能材料与电池工程
光催化能源和环境材料工程
微电子互连材料与新型金属薄膜材料
功能聚合物材料
纳米印刷与纳米结构制备
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术
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
新型发光材料
新型热电材料
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工程基础
新型复合涂层材料
生物纳米材料和生物医学材料
生物分析与传感技术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纳米压印
(2)微纳加工技术
(3)聚焦离子束微加工技术
(4)分子束外延技术
(5)原子层沉积技术
(6)晶体生长技术
(7)畴工程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1)电极材料与高性能电池
(2)催化材料与高效燃料电池
(3)太阳能转换材料与器件
(4)低维能源材料物理与器件
招生对象
硕士研究生: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士学位在职人员,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培养年限
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三年;最长培养年限为四年。
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建设直接关系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拓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的质量。因此,课程教学在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硕士生研究生毕业的学分要求:本专业本科入学者32个学分,非本专业本科或同等学历入学者36个学分。在培养方案中所列出的A类课程为全校公共课,B类课程是一级学科必修课, C类课程是各专业的学位课程,D类课程为选修课。《现代工学进展》和《实验室安全》为所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生指定选修课,《科学研究方法导论》为推免的硕博连读生指定选修课,有意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建议选修。工学硕士生跨一级学科选修课不少于3-4学分。国际交流生在交流学校所选课程、国外教授在院内授课课程,如与B、C类课程相似可替代相应学分,如不同则计入D类选修课学分。
全校公共学位课程(A类课程)(7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
英语(4学分)
一级学科公共学位课程(B类课程)(6学分)
材料结构(2学分)
材料性能(2学分)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2学分)
专业学位课程(C类课程)(不少于6学分)
纳米材料与技术(3学分)
材料设计(2学分)
半导体物理(2学分)
能源电化学原理与技术(2学分)
微纳失效分析(2学分,预计春季开设)
凝聚态光物理导论(2学分)
选修课程(D类课程)
指定必选课:现代工学进展(3学分)
直博生、拟硕博连读指定必选课:科学研究方法导论(2学分)
其他D类选修课:
专题培训(I、II)(2学分)
现代工学前沿探讨(1学分/学期,可选1-2学期)
电子显微术(2学分)
英语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2学分)
Research-based Nanostructures: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研究导向的纳米材料合成、表征与应用)(2学分)
Thin Films: Atomic-controllabl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薄膜:原子尺度控制的制备、表征和应用)(2学分)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synthesis, devices, and applications (二维材料的合成、器件与应用)(2学分)
表面界面物理与器件(2学分)
固体理论(4学分)
凝聚态物理导论(4学分)
低维凝聚态物理(4学分)
半导体器件原理(3学分)
电子薄膜物理(4学分)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3学分)
固体表面化学(2学分)
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3学分)
光化学基础(2学分)
固体无机化学(2学分)
功能高分子(2学分)
固体表面分析(2学分)
谱学基础(2学分)
智能制造(2学分)
Materials Science Frontier(2学分)
化学信息学与建模学概论(3学分)
虚拟仪器(2学分)
国际High Tech公司产品周期管理(2学分)
实验室安全
(亦可选修本院光学工程、健康工程或物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的专业课程,注:实验室安全,必修环节,总计4学时,为新生必修,考试合格方能进实验室)
培养方式
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公共课(外语和政治)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以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及阅读有关专业文献。
教学实习:硕士生学习期间,须完成一定学时的教学实习,包括承担学校和院系本科或研究生的课程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和指导实验课等教学工作。
公共服务:研究生平均每学期需有不少于4小时的公共服务时间,包括担任院系主办的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组织或协助组织科普活动,协助学院教职工组织其他学术相关活动。硕士生培养阶段完成研究生公共服务时间为硕士生申请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考核方式
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
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第一学年结束、中期考核前,由所在研究生指导小组统一组织开题报告,硕士生向3-5人专家小组(教授、副教授组成)汇报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案、预期研究目标等,口头报告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提问和答辩时间不少于5分钟。学生提交不少于3000字(含图表)的书面开题报告,参考文献不少于3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书面开题报告由导师、参加口头报告专家小组和研究生指导小组主任签署意见后,交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备案。开题报告通过者方可进入中期考核和论文阶段。
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质量,在入学后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学院抽调各研究生指导小组导师组成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来自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等。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
学位论文文本预审
学位论文需经导师认真审查和修改,签字同意后,方可进入文本预审环节。每年四次,3月20日、6月20日、9月20日、12月20日左右,由研究生指导小组组织开展学位论文文本预审核,学院随机抽取论文进行文本预审。预审专家由相关研究生指导小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每本论文由两位专家审核。如有不通过意见,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审核意见认真回复和修改论文文本,合格后论文可进入下一步盲审。如修改后专家审核意见仍然为不通过,则该学位论文不能参加此次盲审。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返回后,答辩环节前,论文须进行查重工作,重复率须按要求<5%。学生将查重结果报告作为学位申请材料的一部分提交学院。对于确实无法删减而导致重复率超过5%的内容,需要经导师说明并签字同意确认。
学位论文评审
学院实行硕士学位论文全面盲审制度,由学院委托校外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邀请校外2位本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就硕士学位论文水平,是否同意答辩,进行审查;硕士学位论文盲审反馈意见,须及时通知申请人,申请人须按照专家意见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认真修改。申请人须获得全部评审专家同意票或同意修改后直接答辩票,方可正式进入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学位论文预答辩
通过学位论文评审的硕士生即可进入预答辩环节,预答辩由研究生指导小组负责组织,参加预答辩的专家不少于3位正教授或副教授(除导师)。导师和预答辩会组长签字的预答辩记录为领取答辩表决票所需提交材料之一。
5、学位论文答辩
已完成预答辩且查重通过条件下,可组织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由所在研究生指导小组提交答辩委员会推荐名单,院学位评定分委会审核通过方可邀请参加答辩。申请答辩时,研究生需向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提交研究生指导小组主任签字确认的《答辩委员会送审表》,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将凭此表及导师签字的预答辩记录发放论文答辩表决票。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3人组成(不含导师),其中正高职称专家至少一人,原则上不聘请外单位专家参加,外籍专家均不能担任主席。答辩后须形成规范的答辩决议。学生在答辩结束之后再根据答辩意见对论文进行细致的修改。
硕士研究生在答辩通过后,在规定时间内可申请硕士毕业。
硕士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撰写,通过答辩并且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后,在规定时间内可申请相应学位,具体的科研成果要求如下: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SCI索引源刊物上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的刊物上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者作为主要作者(排名前四)至少在SCI索引源刊物上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的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且作为第一学生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项(有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按照有关规定做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2020年8月修订